人心向背网人心向背网

2023国际博物馆日: 数字化为文物“活化”提供新动能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戴上“VR眼镜”可置身到“南海I号”中,活化短短10分钟可亲历船只从出发到沉没再到打捞的国际馆日全过程。5月18日,博物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数字运用数字技术“活化”文物的文物创新方式,让体验者大呼过瘾。提供

在17日晚的新动主会场启动仪式上,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活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发布了7款数字藏品,国际馆日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博物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博物馆的数字珍藏文物。

“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文物主办方供图

文物保护是提供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文物的新动保护修复,有利于延续其历史价值、活化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我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文物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彰显出文物保护数字化的巨大潜力,为文物“活化”创新提供新动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考古现场发掘动态的专题博物馆。为了让古沉船藏品“活化”起来,博物馆动了一番心思。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三维文物展示、“丝路传奇”VR体验……“通过借力文物数字化资源应用,提升了‘南海1号’历史文化传播效果,这也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内容之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陈列与宣教部副主任陈燕娜表示。

点开“云游长城”小程序,巍峨耸立的长城极具震撼力。2022年6月,腾讯首次将游戏技术应用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把1千米的喜峰口长城通过互动的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刚刚发布的“云游长城”(时空版),更是让季节、时间和天气与长城实地气象进行映射,公众“云游”其中,如身临其境。

“文物实体会风化、氧化,但数字可以长久保存。”谈及探索游戏科技跨界应用文物保护初衷时,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马晓轶表示,希望能够用数字化的方法,把文化甚至文物本身的信息保存下来。

数字化之于文物保护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应用。在马晓轶看来,文物本身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如何通过新技术、新应用场景把深层次的人文积淀表达出来,这是巨大挑战。

今年4月,腾讯游戏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当初研发该数字化博物馆时,团队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技术+学术”结合、提升用户的参与感等挑战。为了还原早已不复存在的宋代三界寺,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专家甚至找出藏经洞出土文物作为布局参考图,“但因当年的人所掌握的透视知识和现代人认知完全不一样”,难以直接还原,反复修改,才真实还原出三界寺。

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在保存、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数字技术和文物、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将对焕活文物、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作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指出,在考古遗址中,采用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手段记录考古发掘过程中的信息资料,突破了传统纪录手段的局限,更具有便捷性、精确性,有助于更加全面记录遗址现场相关的细微空间信息,为后期的考古研究提供信息资料。此外,将文物、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手段向公众展示,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欣赏各种馆藏的文物、文化遗产,拉近了公众与文物、文化遗产的距离。

赞(2323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心向背网 » 2023国际博物馆日: 数字化为文物“活化”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