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网人心向背网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上海垃圾分类引领生活“新时尚”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新时尚

你能想象吗?在过去的推进一年里,上海浦东15万户家庭的无废用电实际上是在生活垃圾资源再利用后获得的。处理后的城市干湿垃圾有“魔力”,即使建筑装饰垃圾经过资源化处理,建设也可以成为回收骨料,上海生活回归城市建设。垃圾

自2019年7月1日起,分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领上海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实施垃圾分类的新时尚城市。本条例实施四年来,推进上海一直密切关注“减量化”、无废“资源化”、城市“无害化”的建设重点。就行业而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催生资源利用行业进入“红利期”,越来越多的绿色低碳企业找到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就城市发展而言,科技创新也成为居民和社区垃圾分类的有力支撑。

固废处理 破解“垃圾围城”。

黎明生态园位于浦东曹路镇,20多年前仍是生活垃圾填埋场,现在是一片绿草。浦东每天有2000吨干垃圾、1000吨湿垃圾和2000吨建筑装饰垃圾,每年为上海带来3亿多度电能。

5月22日,记者在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黎明资源)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看到,从各中转站运输的垃圾被卸入储存坑,发酵后的垃圾被放入焚烧炉。中央智能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大屏幕显示垃圾处理累计、发电累计、碳减排累计等指标。每天监测浦东2000吨干垃圾处理过程的运营商不到10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严格执行,垃圾焚烧确实成为一种可靠、安全、高效的垃圾处理方法。黎明资源总经理陈卫华说。由于上海市民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垃圾焚烧效率大大提高,仅热值就提高了15%。

事实上,垃圾分类带来的真正考验是城市湿垃圾处理能力。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湿垃圾处理量增加,设备故障率降低。湿垃圾的纯度直接影响转化为绿色能源的效率。黎明资源湿垃圾处理最终采用湿厌氧发酵工艺,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的有机质处理厂一期。此后,上海大部分湿垃圾处理厂参照黎明资源湿垃圾处理工艺建设。

黎明资源还探索“吃废吐金”,实现内外双循环。在黎明生态园,园区内物质能量实现“小循环”——75%厌氧发酵餐厨垃圾产生沼发电,25%焚烧沼渣和干化残渣,25%发电和余热供应设备运行;园区外的垃圾和资源也进行了“大循环”——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电能供应给城市居民,3%的湿垃圾提取的排水沟油也将成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科技加持 垃圾分类效率更高。

垃圾分类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这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考验。从生活垃圾终端到湿垃圾和可回收材料的回收利用,处理这两个“终端”环节意味着“消化”大量垃圾,最终将废物变成宝藏。

在上海徐家汇花园社区,科技垃圾分类已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已经渗透到垃圾分类的全过程中。上海强丰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连强表示:“现在垃圾分类已经使用了‘互联网’ 大数据,一个垃圾箱可以整合人脸识别、自动称重、垃圾投放和垃圾处理大数据,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系统。此外,后台终端还可以跟踪垃圾的整个过程,实时反映垃圾的数量、分类质量、生产调度等,为垃圾分类的精细管理提供支持。”。

每个人都参与社区治理,把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虹口区家豪庭小区有一个集时尚与科技于一体的小屋——爱家“环保小屋”。这是一个资源循环绿化项目,结合废衣物再利用、湿垃圾堆肥和雨水灌溉,首次引入“无垃圾社区”的概念,不仅是垃圾分类和环保公益的宣传地位,而且可以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和亲子互动体验。

新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晶对“垃圾分类也需要各方共同参与解决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

从家门口的绿色垃圾厂到环保小屋,诠释了从丢弃到重生的资源循环,生动诠释了人与城市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实践。

赞(744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心向背网 »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上海垃圾分类引领生活“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