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网人心向背网

既独立成团 又协同作战 他们是这样的“潍柴工程师”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我非常自豪的既独是,潍柴打造了一支不封闭、立成不保守、团又善协同、协同会合作的作战科技团队,大家像发动机的柴工程师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一样,精密配合、既独高效协同,立成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团又澎湃动能。”

在2月2日举行的协同潍柴集团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作战董事长,柴工程师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的既独这句话掷地有声。

图为潍柴集团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会场。立成受访者供图

“潍柴工程师精神”撬动大项目攻关

近几年,团又在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域,潍柴团队在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技术,一举拿下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突破电控核心技术垄断,给发动机一颗奔腾的“中国芯”;让高端液压技术落地中国,化解“锁喉之痛”;从50.23%到51.09%,再到52.28%,他们连续突破柴油机热效率极限……

在不断攻关的大项目中,开放协同团队作战的“潍柴工程师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高”试验是指在高温、高寒和高原区域的极端环境下进行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测试,对发动机能否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至关重要。瞄准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1000多名潍柴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其中,累计开展2100多天的特殊环境试验,行驶里程达200多万公里,先后完成260个发动机品种、几十万组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标定工作,申报各项技术专利90多项,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涵盖机型最多、试验环境最苛刻的发动机运行数据库。

发动机的组成构造非常复杂,零部件多达上万个之多。但无论是简单零部件还是复杂零部件,都不可或缺。这些零部件既独立成团,又协同作战,共同完成一台出色发动机的运转。这与潍柴工程师团队的打法如出一辙。

如同足球运动讲究配合,在大工程里,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配合非常关键。正因为此,谭旭光重视团队,曾不止一次强调:“能够有今天的潍柴,是我们这个团队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

这种重视实打实落实到行动上。

据了解,本次大会重奖科技创新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奖励潍柴“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持续改进奖”“揭榜挂帅项目奖”“工匠创新成果奖”等100余个项目,累计金额高达6500万元。其中技术发明特等奖和科技进步特等奖每个项目奖励500万元。

自1998年开始,潍柴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激励大会,现已连续举办11次。近三次大会,每次都拿出近亿元重奖科技功臣,个人奖励最高达1000万元。

“不封闭、不保守、善协同、会合作”成为关键词

实际上,“不封闭、不保守、善协同、会合作”的潍柴工程师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潍柴的内部团队上,他们更将这种精神深深地嵌入全球、全国供应链中。谭旭光将这种开放协同团队作战的模式称为“链合创新”。

博世集团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也是潍柴的合作伙伴,双方已经签订了链合研发的合作协议。德国博世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郭建军表示,当一方的解决方案在市场中不够成熟的时候,可能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链合开发可以集中各自优势资源,各自承担专长的工作,有助于把成熟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

据了解,潍柴已经将上游供应商、中间动力厂、下游主机厂以及相关配套企业汇聚到一个平台来,开放研发体系、打造“研发应用共同体”,发挥“链主”的产业协同优势,彻底打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目前,该在共同体内,有120余家企业参与协同研发,在国内成立了十余个创新平台,包括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德国亚琛科技创新中心、美国芝加哥科技创新中心、日本东京科技创新中心……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潍柴在科技发达国家的研发布局。据了解,潍柴在全球设立了十大前沿创新中心,搭建起了全球协同研发平台,确保企业技术水平始终紧跟世界前沿。

开放性、善协同、会合作,这几个关键词贯穿于潍柴几十年的发展史,成为其独特DNA。

如今,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潍柴正在肩负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他们持续打造、凝练、发扬“潍柴工程师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自主突破。

赞(5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心向背网 » 既独立成团 又协同作战 他们是这样的“潍柴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