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网人心向背网

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松山湖科学城用创新释放“大能量”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11月4日至6日,大能量我国首个缪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缪子源实验站(MELODY)第一届缪子应用研讨会在东莞召开。推动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中国散裂中子源将启动建设中国首个缪子源实验站,目前已经完成初步设计,创新产力预计5年9个月内完成建设。转化这也是为现世界上第五个缪子源。未来,实生松山许多关于缪子的湖科实验在国内就能完成。

    松山湖科学城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引领,学城新释重点抓好科学城核心创新区规划建设,用创加快规划布局一批“国之重器”以及高水平研究大学和技术创新平台,大能量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创“大能量”,科技显现出对创新的创新产力强大支撑力。

    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今年9月,转化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继1月完成第一标段封顶后又迎来了第二标段封顶,标志着松山湖校区全面封顶、建设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稳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建设正按时、有序推进,预计2023年底交付使用。

    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院士表示,自筹建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理工为主、精理强工”的办学定位,目前学校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已经组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省市级科研平台逐步搭建,“大学+大科学装置+龙头科技企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湾区融合”特色日益凸显,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9月,历经3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奋斗,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提前120天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目标。该项目是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新区建设的重点规划内容,囊括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粤港澳台合作研究中心、新工科教育大楼等。

    截至目前,松山湖已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内知名高校等共建3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成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实验室、1家粤港联合实验室、304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松山湖科学城正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按照产学研融合的思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落在产业上,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澎湃动力

    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再到企业培育的完善创新生态,是松山湖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最大依托,也是吸引创新创业者到此追梦的最大因素。

    近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再获喜讯,团队自主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事宜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作为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团队,骨水泥材料团队的经验已成为实验室成果转化新机制探索的教科书式样本。

    科研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的背后,是体制机制改革焕发的澎湃动力。多年来,松山湖始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发展,让松山湖的科研载体、科技型企业等在用人、资金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从而吸引了大量科研人才入驻,也推动了“硬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有效释放人才、设施、平台、知识、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潜能,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动力。

    今年9月,松山湖发布《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引起软件企业的广泛关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一直是松山湖的特点优势。除了专门针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所推出的办法,当前松山湖已完成科技计划体系的初步搭建。

    针对各类创新主体需求,松山湖科学城印发实施《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关于提升松山湖高新区科研载体综合效益的若干意见(试行)》等多项科技政策,从人才、技术、企业、载体、资本五个方面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为企业、科研机构等自主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不断强化湾区创新融合发展

    中国散裂中子源充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积极探索加强与港澳科技和人才合作,包括成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地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建设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谱仪也接连出束。中国散裂中子源这几年的科学产出,也有四分之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

    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的持续推进,是松山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成效的具体体现,也是湾区创新融合发展的不断强化。为了更好地发挥创新资源的潜能,多年来,松山湖科学城还积极探索湾区创新融合发展的更多新形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培方面,松山湖支持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与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累计招生470名;打造“科创训练营”,累计培养创业者1700多名。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莞港澳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所打造的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构建“香港科技资源+东莞产业转化”创业模式,获评首批省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一大批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项目落地发展。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累计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60余家,约15%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孵化企业总估值超过800亿元。

   

赞(6648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心向背网 » 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松山湖科学城用创新释放“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