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网人心向背网

青岛:引才汇智打造“双创”高地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张瑞平 解春慧

10月19日,双创2023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以下简称人才周)暨第二十三届“蓝洽会”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拉开帷幕。青岛

“青岛生态宜居、汇智开放包容、打造产业兴旺,高地创新氛围浓厚。双创今天的青岛青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支持人才,汇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能成就人才、打造服务人才。高地”开幕式上,双创青岛市委常委、青岛组织部部长于玉向高层次人才发出了聚青留青的汇智诚挚邀约。

“人才周”“蓝洽会”以“聚才聚力、打造创赢未来”为主题,高地设置“人才强青”推介、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产学研项目洽谈会、蓝色招聘活动等板块,旨在吸引集聚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人才科研项目落户青岛。

发力“张榜求贤”,引才磁场聚势而强

“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急需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急需信息技术领域的数据工程师……”本届活动聚焦轨道交通装备、人工智能等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征集并发布了173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的3415个高层次人才需求。当天还开展了现场招聘,不少用人单位对急需紧缺人才不吝重金求索:中国海洋大学为新引进的“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开出最高80万元年薪;青岛能源所招聘组群/研究组负责人,启动经费最高可达1亿元……优厚待遇展现出用人单位“引凤来栖”的真心诚意,释放了青岛尚贤爱才的强烈信号。

今年,山东省研究确定了16市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青岛的选题正是“海洋”。凭借完善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青岛获得众多院士专家青睐。

“青岛海洋发展前景广阔,拥有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产业集群,深海探测、海水淡化等众多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海洋人才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平台。”活动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陈松林发出“深蓝之约”,邀请海洋人才相聚青岛。

锚定“产才融合”,项目动能加速释放

自今年年初开始,青岛围绕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及科研项目合作需求,常态化开展需求征集,并通过线上平台即时对接,促成了一大批项目签约落地。

活动开幕式上,涉及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8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推动青岛创新链与产业链进一步贯通融合。

除现场集中签约的重点项目外,本次活动聚焦各行业领域关键技术和亟待创新突破的“卡脖子”难题,邀请来自海洋船舶、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80名高层次人才携科研项目在分会场设展推介,助力优秀人才、项目寻找“婆家”。

“下一步,我们更加注重人才的集聚和项目的落地,力争通过本届‘蓝洽会’,办好一次会,集聚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项目,助推青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传华介绍。

实施“人才强青”,打造“双创”高地

“一开始我并不确定自己会不会留在青岛,现在我相信青岛不会亏待人才。”“蓝洽会”现场,参加完项目签约的匡相林告诉记者,自己留在青岛的想法愈发坚定了。

匡相林因一场创新创业大赛与青岛结缘,在国外博士毕业后,他选择来到青岛发展。“青岛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无微不至。创业过程中,青岛西海岸新区为我们提供了公司注册、办公地点、团队组建等多方面的支持,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匡相林告诉记者。

匡相林的感受和选择并非个例。近年来,青岛积极完善人才顶层设计,实施“人才强青”计划,构建从高端人才到青年人才、从引进培养到服务保障,涵盖各个层次、贯穿各个环节的人才政策体系。

“我们对新引进、新培养的顶尖人才,给予500万元人才补助;对国家级人才,国家、省和市的三级叠加补助最高可达1000万元;特别是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和成长性、稀缺性特点的人才项目,我们还可以紧贴需求,‘量身定制’人才政策。”于玉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青岛研究出台了人才金融赋能政策。聚焦初创期、种子期项目设立1亿元“人才金”,以股权投资方式助力200多个人才项目快速发展;聚焦成长期项目提供“人才贷”,以信用担保方式提供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聚焦成熟期项目打造“人才板”,强化人才项目资本市场支持。

拥有产业和科研集群优势的青岛,宛如一块引力巨大的磁石,成为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心仪之地。目前,青岛人才总量达271万人,连续3年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11年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

赞(499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心向背网 » 青岛:引才汇智打造“双创”高地